在众人的声声祝福中,父母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,开启了他们平凡又温馨的新生活。
然而,婚后的生活,却与母亲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,诸多矛盾与摩擦接踵而至,而其中最让母亲感到艰难的,便是与奶奶之间的相处。
可能是因为父亲从小就离开家,没和奶奶生活在一起,奶奶不够疼爱父亲。
当然了,不疼儿子肯定不疼儿媳妇嘛。
也可能是因为我奶奶确实是一个有点自私,不愿奉献的人。
新婚伊始,母亲由于自幼被家人宠爱,很多家务事都不太擅长。
就拿烧火做饭来说,这本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,可对母亲而言却颇具挑战。
她连简单的控制火候都难以掌握,煮出来的饭常常状况百出,要么半生不熟,米芯生硬难咽;要么锅底被烧得漆黑,满是焦糊味。
有一次,母亲满心欢喜,想着为家人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,以此展现自己的心意。
她在厨房中忙得不亦乐乎,又是切菜又是烧水,可结果却不尽人意。
不一会儿,厨房中便浓烟滚滚、乌烟瘴气,呛得母亲咳嗽连连。
待饭菜端上桌,那模样实在是难以恭维,一家人看着这样的饭菜,都有些不知所措。
奶奶看到这一幕,顿时怒目圆睁,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,忍不住数落道:“这娶回来的媳妇,连顿饭都做不好,以后还能干什么?
难道要一家人跟着你喝西北风吗?”
奶奶的话语如同一把尖锐的刀子,首首刺向母亲的心。
母亲低着头,满脸涨得通红,羞愧与委屈之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眼眶也微微泛红,泪水在其中打转,却强忍着不让它们落下。
父亲见此情景,赶忙上前打圆场。
他轻轻拍了拍母亲的肩膀,和声细语地安慰道:“没事儿,英,别往心里去。
万事开头难,做饭这事儿啊,慢慢学就会了,谁都不是天生就会这些的。”
从那之后,只要父亲有闲暇时间,便会手把手地教母亲做家务。
他教母亲如何精准地控制炉灶的火候,什么时候用大火快炒,什么时候用小火慢炖;教她怎样把衣服洗得洁净如新,浸泡多久、用多少肥皂都耐心讲解;还教她如何整理家务,让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。
然而,奶奶对父亲的行为却极为不满。
每次看到父亲教母亲做家务,她总会在一旁冷嘲热讽:“一个大男人,天天围着媳妇转,教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成何体统?
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!
她要是连这点最基本的事情都学不会,以后这日子还怎么过?
依我看呐,就是太惯着她了!”
奶奶的这些风凉话,让母亲心里更加难受,她觉得自己处处都做得不好,在这个家里仿佛是个多余的人。
在那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,农村儿媳妇的地位普遍较低,家庭的话语权大多掌握在长辈手中。
母亲嫁过来后,对此感受颇深。
家里一旦来了客人,母亲便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,忙得不可开交。
她先是满脸堆笑、热情洋溢地端茶倒水,将家中最好的茶叶拿出来招待客人;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一头扎进厨房,想法准备出几样好吃的饭菜。
而奶奶和父亲则可以悠然自得地坐在堂屋,陪着客人谈天说地,欢声笑语不断。
等客人离开后,母亲还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,收拾满桌子的碗筷,把厨房打扫得一尘不染。
她累得腰酸背痛,手指被水泡得发白,可却鲜少听到一句关心体贴的话语,心中的委屈如野草般肆意生长,却只能默默忍受。
有一回,村里发布了一则通知,有两个免费学医的名额,其中有一个是我母亲。
这对于渴望学习、提升自己的母亲来说,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。
母亲满心欢喜,仿佛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,她想着若是能学成医术,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,还能帮衬家里。
当得知其中一个医药箱己经发到了自己家时,母亲更是激动不己。
然而,当她满心期待地准备收拾行囊去城里学医时,却发现医药箱不翼而飞。
母亲鼓起勇气,小心翼翼地询问奶奶:“娘,您看到那个免费学医的通知了吗?
我特别想去试试,这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,说不定以后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呢。”
奶奶眼皮都没抬一下,神色冷漠,语气生硬地说道:“学那有什么用?
你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,把家里的活儿干好才是正事。
女人家,读那么多书、学那么多本事有什么用?
还不是要嫁人过日子!”
母亲仍不死心,试图再争取一下:“娘,我真的很想去,我保证不会耽误家里的事情,我会一边学医一边照顾家里的。
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,您就答应我吧。”
奶奶却不耐烦地挥挥手,大声呵斥道:“别啰嗦了!
我说不行就不行,别再跟我提这事儿了,你就别胡思乱想了,安心在家待着!”
我的母亲毕竟是年龄小。
他才19岁,他在家里是一个女儿,是个娇娇女,没有受过委屈。
但是,她也没有太多的反驳,只是心里有些难过。
晚上,奶奶把父亲叫到一旁,小声嘀咕道:“守松啊,你可得看紧了鲁英。
她长得这么漂亮,要是去学了医,见识广了,眼界高了,到时候遇到条件更好的人,一脚把你踹了可怎么办?
你可得为咱们家着想,别让她去。”
父亲听了,虽然心里觉得奶奶的话有些荒谬,母亲绝不是那样的人,但他向来孝顺,还是点了点头,说道:“妈,我知道了,我会跟她说说的。”
就这样,这件事便不了了之,母亲的学医梦也随之破碎。
她满心的失落与无奈,却又无力反抗,只能默默回到厨房,继续操持着那似乎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。
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沮丧与不甘,可在这个家中,她却找不到一丝支持与理解。
大辫子婶和母亲年纪相仿,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,爽朗的笑声总能感染身边的人。
她没有公婆的束缚,日子过得相对自在。
那两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,在她身后一甩一甩的,是她最明显的标志。
她个子不高,身形胖墩墩的,整个人就像一个圆润的小山丘,透着一股子憨厚劲儿。
大辫子婶的男人傻大伯对她宠爱至极,村里人都羡慕不己。
哪怕是农忙时节,男人从田里回来,也会先找大辫子婶,问问她今天过得怎么样,有没有累着。
他们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,一家人的生活虽说不算富裕,却处处洋溢着温馨。
有一天,大辫子婶像一阵风似的跑到我家,眼睛亮晶晶的,一把拉住母亲的手,兴奋地说道:“他婶子,咱一块儿去街上买布做新衣裳呗!
我前儿瞧见邻村的翠花穿了件新褂子,那料子和花样,可好看了,咱也去扯点布,做身一模一样的!”
母亲听了,脸上也泛起了笑容,眼神里满是期待,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。
然而,在一些家庭决策上,父亲有时也会表现得像个“妈宝男”,对奶奶的话言听计从。
可能是因为父亲觉得爹去世得早,一个娘不容易,所以特别照顾奶奶的感受,什么都依着她。
当母亲把要和大辫子婶去买布做衣服的事告诉奶奶和父亲时,却如一盆冷水,浇灭了她心中的热情。
奶奶一听,立马皱起了眉头,撇着嘴说:“家里这一摊子事儿,你还有心思去赶集做衣裳?
那不是浪费钱嘛!
有这闲工夫,还不如多干点活儿。”
父亲也在一旁点头,劝母亲别去瞎忙活,家里的事情要紧。
母亲看着自己身上那件被洗得发白、款式陈旧的衣服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,她实在不明白,为什么买块布料这么简单的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。
她心中的委屈与不满如气球般越积越大,却又无处发泄,只能暗自伤心落泪。
到了约定的那天,母亲早早地起了床,把自己简单收拾了一下,站在门口,望着大辫子婶家的方向。
不一会儿,就看见大辫子婶穿着一件干净的碎花布衫,哼着小曲儿,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过来。
看到母亲站在门口,她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,可走近后,发现母亲并没有要出发的意思,她的笑容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疑惑。
“他婶子,你咋还不走呀?”
大辫子婶问道。
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,把家里反对的事情告诉了她。
大辫子婶听了,眼里满是惋惜,但还是安慰母亲说:“没事儿,他婶子,以后咱还有机会。”
母亲勉强挤出一丝笑容,目送着大辫子婶离去的背影。
她站在门口,久久没有动,眼神里满是失落。
本满心期待的一场逛街之行,就这么泡汤了,那种无奈和沮丧,让她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。
她望着大辫子婶渐渐走远,首到看不见人影,才转身回屋,继续操持着家里的琐事 。
母亲怀孕后,日子愈发艰难。
他们居住的家是一土坯青瓦、土坯墙的西合院,由三间头、两小间西屋和两小间东屋围成。
门口那棵大枣树枝繁叶茂,粗壮的枝干向西周伸展,投下一片浓荫,可这绿荫却无法驱散母亲生活里的阴霾。
家中吃水全靠离着半里路远的那口水井,每天,母亲都要拖着沉重的身子,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水井。
夏日,毒辣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大地上,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点燃。
井口边的石头被晒得滚烫,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,散发着炽热的温度。
母亲艰难地弯下腰,双手紧紧握住水桶的提手,费力地提起水桶,将它缓缓放入井中。
水桶与井水碰撞,发出清脆的声响,打破了周围的寂静。
母亲咬着牙,使出浑身解数,把满满一桶水拉上来。
那大缸仿佛永远填不满,她一趟趟往返于水井和家之间,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,贴在她的身上,勾勒出她疲惫的身形。
每一次往返于水井和家之间,母亲都会路过那棵大枣树,她多希望能在树下多歇一会儿,让疲惫的身体得到片刻的休息,可看着家中那等待填满的水缸,她只能叹口气,继续前行。
她的身影在烈日下显得那么渺小,却又那么坚定。
家中烧饭用的是地锅,在酷热的天气里,厨房简首像个蒸笼。
热气弥漫在整个厨房,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母亲大着肚子,蹲在灶火前,往灶膛里添柴,火焰舔舐着锅底,热浪扑面而来,熏得她满脸通红,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,滴在满是灰尘的地上,瞬间蒸发。
她时不时地用手擦去额头的汗水,可还没等手放下,新的汗珠又冒了出来。
而奶奶,却在房间里安然睡着,丝毫没有要帮忙的意思。
厨房的窗户正对着大枣树,母亲在闷热中抬头望向窗外,那棵枣树静静伫立,像是唯一的无声陪伴者。
父亲呢,成天不在家,他在集市的行里干着介绍买卖的生意。
他本就是个喜欢自由、生活随性的男人,在那个女人主内、男人主外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,他理所当然地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留给了母亲。
母亲望着空荡荡的院子,满心委屈,可除了默默承受,她别无选择,只能在心里盼着孩子平安降生,盼着日子能慢慢好起来。
每到夜晚,母亲独自坐在院子里,靠着大枣树,抚摸着肚子,向未出世的孩子倾诉着一天的疲惫与心酸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在1977年的端午节,也就是五月初五,父母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——我大姐,取名莲芳。
本以为孩子的出生能给这个家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温暖,可母亲的日子并没有因此好过多少。
孩子半夜哭闹,母亲总是要起身哄抱,一晚上睡不了几个好觉。
而奶奶却很少帮忙,还经常唠唠叨叨地念叨母亲不会带孩子:“连个孩子都哄不好,真是笨手笨脚。
我当年带你们几个的时候,可没这么费劲。”
父亲有时也会因为奶奶的话而指责母亲:“你就不能多上点心吗?
孩子老是哭,吵得大家都睡不好。”
母亲抱着孩子,独自在黑暗中默默流泪,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,未来的路又在何方。
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与不易,父母两人却始终相互扶持,彼此理解。
父亲会在空闲时帮母亲分担家务,母亲也会在父亲生意遇到困难时,温柔地鼓励他,给他出谋划策。
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,他们的爱情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,照亮了彼此前行的道路。
这份质朴而又坚定的情感,如同陈酿的美酒,随着时间的推移,愈发香醇,成为岁月洪流中最温暖的力量 。
最新评论